配资利息一般多少 理性讨论:为什么高宗赵构这么怂?_金军_金朝_祖宗
进入12世纪配资利息一般多少,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人,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,迅速摧毁了辽与北宋政权(
拓展阅读:
金国百年兴亡史:其兴也勃,其亡也速
)配资利息一般多少。
与此同时,契丹贵族耶律大石一路向西,建立了西辽王朝(
拓展阅读:
读书笔记:西迁的契丹人,给中亚带来了什么?
);被撵到了淮河以南的北宋宗王赵构,在群臣的“拥戴”下建立了南宋
。至此,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“多足鼎立”的时期。
令人不解的是,面对女真人的步步进逼,作为南宋最高统治者的高宗赵构,不但没有选择“支棱起来”与金朝“硬碰硬”,
展开剩余93%还一忍再忍,一味乞和,
甚至在致金朝的“誓表”中“
以臣自居
(
臣构言:窃以休兵息民,帝王之大德....
)”,让今人看来都大为光火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高宗赵构这么怂?
我查了一些资料,接下来跟大家好好聊聊。
1)性格:喜好“清净”且保守
总的来说,
赵构是一位喜好“清静无事”的君主。
用他自己的话说,“
朕所好惟在恬淡寡欲,清心省事。”
因此,他不仅要求大臣
们“当效曹参之清静”
,还提出了“
治天下以清静镇之,若妄作生事,乃乱天下,非治天下也”
的治国理念。或许在他看来,与金朝寻求军事对抗,是“妄作生事”的“乱天下”行为,并不符合“治天下”的大政方针。
除了喜好“清静省事”,他在治国乃至为人处世等方面
均极为保守。
对于所谓的“祖宗之法”,他不仅一直“尊崇备至”,还要求大臣们必须“严格恪守”。
坦诚说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为了保证国家与社会的安定繁荣,“祖宗之法”需要结合实际情况,不断做出调整和创新才行。不过,基于赵构的言行可以判断,
他不仅对“变法”毫无热心,并一再反对臣僚们提出的“变法举措”。
绍兴十四年(1144),他就对大臣们说,“
祖宗之法,思虑已精,讲究已详备,必改作,天下自治”。
在局势逐步稳定后,一些大臣再度提出“变法”建议,但遭到了他的严厉批评,
“言者多劝朕变法,朕思祖宗旧法已善,岂宜轻改。”
一言概之,让这样一位喜好清静省事、处事保守、喜欢循规蹈矩的国家最高领导人,挑战综合国力远胜自己的金朝,能
“支棱起来”反倒是不符合常理了。
2)对女真人骨子里的恐惧
坦诚说,金军掀起的一系列大规模军事行动,几乎全面摧毁了赵构“本就脆弱的心灵”。
1127年,他在匆匆即位后,马上从驻地应天府逃往归德(河南
商丘
)。尽管宗泽、李纲等主战派一再要求他返回开封,但他不仅不敢接近开封,甚至在前线并无示警的情况下,再度南逃至扬州一带。
1128年2月,身在扬州的赵构听说前方吃紧后,顾不上与群臣商量对策,惊慌失措地换上戎装,带着十几个人率先逃命。得知皇帝“跑路”后,扬州城内陷入一片混乱,并迅速被金军攻克——朝廷的文书案牍以及大批金银财宝,尽数落入敌军之手。
对于赵构的“逃跑”历程,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》如是写道,
“(建炎)三年二月,渡江幸杭州。四月复幸临安。十二月,自明州幸海。四年正月,幸温州。四月,进幸越州。绍兴二年正月,又幸临安,四年十月,又幸平江。五年二月,还临安。六年九月,又幸平江。七年四月,进幸建康。八年三月,复还临安。”——
十二年间,“十三易其都”,如同丧家之犬一般,可谓狼狈至极。
当然,赵构对金军的恐惧心理,当然不是没有缘由的。
他不仅亲眼目睹了金军骑兵在中原大地横行无忌的惨烈景象,还承受着父母宗亲被外敌掳掠北去的痛苦。即便做了皇帝,在即位之初,也一再面临着被金军支配的恐惧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讲,
恐惧是滋生妥协、退让、屈服的土壤。
因此,对金朝“无条件”地畏缩和退让,也算是“可以理解”了。
3)三个主观动机
当然,除了性格和心理上的“先天不足”之外,赵构一再向金朝主动乞和的背后,也有着自己的“小算盘”。简单地说,有以下几点:
1)拒绝钦宗回朝,避免皇位威胁.
纵观我国的封建王朝,普遍讲究“嫡长子继承制”
。对于深度“儒化”的两宋王朝而言,自然也“不能免俗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作为“开国皇帝”赵构,是徽宗的第九子;被俘的钦宗赵桓,是徽宗的嫡长子。换言之,从皇位继承的“优先级”看,
只要赵桓在世,他就是“最合法”的第一继承人。
毕竟,赵构的即位,本质上是“历史选择”的产物。
1127年,金军在攻陷开封后,徽钦二帝以及几乎所有的皇室成员尽数被俘,只有驻守在外的赵构,才“捡漏”逃过了一劫。换言之,
赵构已经成为了北宋宗王中的“独苗”。
得益于自己“皇室独苗”的身份,赵构才会被宗泽、李纲等臣僚们“送上皇位”。
不过,如果赵桓在“靖康之变”结束后“活着回来”,
赵构极有可能要将皇位“禅让”给长兄。
因为发生于建炎三年(1129)的“苗刘兵变”,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。
当年3月26日(即神宗忌日),早已对赵构“投降政策”心怀不满的苗傅、刘正彦等人,在其驻地杭州发动了兵变。在身边多位宠臣被弑后,他本人也被囚禁了起来。
史料记载,他不仅没有得到任何优待,甚至连皇位都被迫“禅让”给了年仅两岁的儿子赵旉。更让他扎心的是,面对苗刘等人提出的质疑,即
“大略谓上(高宗赵构)不当即大位,将来渊圣皇帝(钦宗)归来,不知何以处”
,自己根本无力反驳。
“苗刘之变”尽管被迅速平定,
但“不当即大位”这几个字,给赵构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。
因此,他需要一个“稳妥”的方法,“保住皇位进而稳固自己的统治”
。
显而易见,借钦宗被掳到北方的事实,“不能让他活着回来”是“最合理”的。
说到这儿,可能又有人会问,倘若高宗励精图治、操练军队,并挥师北伐,金朝方面大概率会杀掉钦宗“以示报复”。如此这般,皇位继承问题不就“迎刃而解”了吗?
客观地说,这一方案几乎不具备可操作性。
原因很简单,“建国”初期的南宋,
根本不具备与金朝军队相抗衡的实力。
建炎(1127—1130)年间,南宋方面一直处于被“全面吊打”的状态——
“当是时也,江南糜烂,宋无一城之可恃,天下诚有旦夕不保之势。”
通俗点说,面对咄咄逼人的金朝大军,就连赵构本人的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证。
因此,“北伐”就是“痴人说梦”般的狂想。
直到绍兴年间(1131—1162),在岳飞、韩世忠等人的不懈努力下,颓势才有所改善,南宋军队甚至一度逼近了“前首都”开封。可即便如此,
双方也只是进入了相持阶段而已。
简言之,
南宋的综合国力,根本不具备“北上灭金”的条件。
对此,王夫之如是评价道,
“如曰因朱仙之捷,乘胜渡河,复汉唐之区宇,不数年而九有廓清,见弹而求鹊炙,不亦诞乎?”
倘若赵构主动“打破平衡”,发动北伐“讨金战争”,大概率会换来两个结果。
金朝为了“立威”,杀掉包括“徽钦二帝”在内的所有皇室成员。不过话说回来,尽管钦宗的“威胁”被解除了,但生父(徽宗)和生母(韦皇后)的被害,是自己所不能接受的。
倘若两国真的兵戎相见,不排除南宋反被金朝“一口全部吃掉”的可能。换言之,主动向金朝乞和,至少能保住“基本盘”;如果贸然宣战,弄不好连性命都要丢掉。
因此,在经过一番“审时度势”的考量后,
赵构决定以“割地赔款”和“称臣纳贡”为条件,
换取了“绍兴和议”的顺利签订,其内容有以下几点:
金朝册封赵构为“宋帝”,南宋被降格为“臣下之国”。“宋帝”要保证“世服臣职,永为屏翰,恭听朕命”,并“行君臣之礼”,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,宋均须遣使称贺。
南宋割让唐(河南唐河)、邓(河南邓州)二州以及商(陕西商县)、秦(甘肃天水)二州之大半,“沿边州城,除自来合该置射粮军数并巡尉等外,不得屯军戍守(保证金人可以自由出入)”,每年向金朝纳贡银、绢各二十五万两、匹。
作为“回报”,金朝送归高宗母亲韦后及宋徽宗赵佶灵柩。
客观地说,这种“主动认怂”的姿态固然丢人,但不仅保证了被俘皇室成员的生命安全,也给了南宋休养生息的喘息之机,更
直接堵死了钦宗“南返”的可能——
在这份不平等条约中,根本就没有提到钦宗本人。
2)削弱武将兵权,解除可能的兵变威胁
防止将权过大,宋朝一直保持着“重文轻武”的特色。
不过,为了逃避金朝军队的围追堵截,辗转于江南各地的高宗,为了自己的安全,不得不大力提拔武将。
因此,这一时期的武将,在朝中具有很大的话语权。
不过,伴随着政局的日趋稳定,“削弱军权”一事被提上了赵构的日程。
实际上,早在绍兴元(1131)年二月,翰林学士汪藻就向他提出了“驭将三说”,并给出了
“自古兵权属人,久未有不为患者,盖予之至易,收之至难,不早图之,后悔无及”
的建议。
因此,他多次以诏令的形式,强行解除了朝中将领的兵权。
如绍兴十一(1141)年,韩世忠、刘琦等大将的兵权被尽数解除。
不过,这种办法不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,还容易引起大规模哗变,危及自己的统治,
要想从根本上解除这一隐患,最好的办法就是
与金朝缔结“和平条约”,
让这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们“没有用武之地”。因此,当“岳家军”直逼开封时,赵构连下金字牌,令其班师回朝,并在签订“绍兴和议”之前,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将其杀害。
3)规避农民起义,稳固内部统治
事实上,赵构即位后,不仅要应对虎视眈眈的金朝军队,
还要搞定频发于各地的大规模农民起义。
譬如钟相、杨么起义,南宋朝廷花了足足五年才镇压了下去。
为什么南宋境内农民起义频发?
其实原因很简单,大量的战争耗费和破坏,给农民阶层造成了极大的生存压力和负担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不堪忍受剥削和压迫的农民,纷纷揭竿而起,对抗南宋朝廷。
对此,赵构本人也算是心知肚明。
如绍兴八年(1138)五月,他就对大臣坦言,
“只有休兵未得,不免时取于民,如月椿钱之类,欲罢未可。若一旦得遂休兵,凡取于民者,悉除之”。
换句话说,
解决农民起义的终极办法,就是与金朝休战。
考虑到自己实力有限,要想停战
只能“认怂”。
总而言之,尽管几个原因的内涵有着一定差异,
但其本质是相通的——保住并稳固赵构的统治。
为了自己的皇位,赵构宁可背负千年骂名,也要“一怂到底”,主动与金朝缔结不平等合约。
4)结语
“绍兴和议”签订后,双方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。
根据“绍兴和议”,南宋境内的汉人归南宋,至于北方汉人基本上均成为金朝的“合法臣民”——他们即便“成功”进入南宋境内,也会被“遣返回来”。
另外,南宋彻底失去了位于山西和关中的马场,一直只能靠步兵和金朝的精锐骑兵对阵。因此,无论是后期的“隆兴北伐”还是“开禧北伐”,之所以均铩羽而归,
根本原因就是骑兵上的天然劣势
(
拓展阅读:
理性讨论:宋朝到底“能不能”打?
)。
发布于:天津市- 上一篇:大牛股票配资网站 国民党是如何评价对越战争的?蒋介石秘书:泱泱大国之风的胜利_我军_中国_解放军
- 下一篇:没有了